close
Blogtrottr
2013 - Yahoo奇摩 搜尋結果
2013 - Yahoo奇摩 搜尋結果 
民進黨2014對中政策檢討紀要全文
Jan 9th 2014, 11:18

作者: NewTalk 新頭殼 | 新頭殼 – 

新頭殼newalk2014.01.09 林朝億/台北報導

民進黨今(9)日下午舉辦中國事務委員會,除前國安會秘書長邱義仁在日本無法出席外,其餘8人,包括黨主席蘇貞昌、前主席蔡英文、高雄市長陳菊、台南市長賴清德、前行政院長游錫堃、前行政院長謝長廷、前黨秘書長吳乃仁、黨團總召柯建銘都準時出席。並將原本的報告,改成「檢討報告」。而「憲政共識」作為兩岸交流基礎,也被改成「台灣內部共識」字眼。黨主席蘇貞昌表示,將繼續討論,凝聚共識。

以下則是紀要全文:

中國事務委員會暨對中政策擴大會議
2014對中政策檢討紀要
2014年1月9日
中國事務委員會

前言


在過去20年間,東亞地區形勢發生權力格局重整,中國崛起對既存區域秩序與台灣軍事外交構成挑戰。同時,兩岸之間也發生了實質的變化,交通便捷,經濟關係密切,人員往來頻繁,交流深入各階層,兩岸之間也簽訂了多項協議,這些發展都已不可同日而語。

兩岸人民之間本無相互敵意,更有語言與文化上的淵源,雙方政府理應在各自體制之下,努力解決人民切身問題,提升人民權利與福祉,並且謀求兩岸關係可長可久之道。

民主進步黨一向承擔台灣人民期待,也必然要對台灣未來承擔更重大的責任。「生存是王道,民主是基石」,民主進步黨必須嚴肅回應台灣人民所期盼的兩岸穩定與經濟發展之國家課題,也須堅持兩岸未來關係發展須經台灣人民同意的核心價值,對於台灣所面對的區域形勢與兩岸關係更要有所掌握與主張。

在此背景之下,民主進步黨成立中國事務委員會,檢視過去並策劃未來。經過近卅位諮詢委員的共同商議,在2013年5月9日,召開第一次委員會議,並提出台灣的中國議程,作為委員會議的討論綱本。至2013年11月14日止,共召開了四次委員會議。在委員及社會各界建議之下,也在2013年7月4日召開了第一次對中政策擴大會議,邀請黨公職人員、黨內意見領袖、社會團體領袖及學者專家參與。到2013年12月26日止,共召開了九次對中政策擴大會議。

對中政策擴大會議曾就台灣對中政策的核心價值與願景、台灣的經濟戰略、如何處理「九二共識」、「中國因素」在台灣、兩岸公民社會交流、中國民主化以及區域安全情勢進行深入討論,由中國事務委員會委員分別主持。在九次對中政策擴大會議中,共有629人次出席,57篇引言報告,15篇書面意見,227人次發言,對各不同議題進行討論。這是台灣有史以來對於兩岸關係最全面、最深入的探討。

本紀要針對歷次中國事務委員會委員會議與對中政策擴大會議及書面報告重要論點、對中政策擴大會議共同意見及主席結論進行整合。紀要本文依照台灣核心價值與願景、政治層面、經濟層面、社會文化層面、國家安全進行整理,盼能為台灣提出一個更為深入、更為全面的研析與政策主張,作為台灣的中國議程。


壹、 基本立場與核心價值不變

檢視台灣民眾對中國政策的立場與態度,顯示當前台灣民眾的國族認同及統獨態度已經穩固,認同自己是台灣人,主張獨立的比例,從近年的民調來看都是當前的主流民意,而台灣與中國同屬一個國家的兩岸定位,並不被台灣民眾接受。

現今,台灣民眾的國族認同、統獨態度,以及台灣與中國的關係,與本黨在1999年通過的〈台灣前途決議文〉主張的立場已趨於一致,顯示經歷多年來的民意檢驗,本黨的基本立場已被多數的台灣人民接受。

要守護國家主權,我們認為唯有堅持自由、民主的核心價值,確保台灣人民對於未來前途有自由選擇的權利。在兩岸未來的關係上,本黨主張的「任何有關(國家)獨立現狀的更動,必須經由台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的方式決定」,沒有改變的必要。

本黨〈台灣前途決議文〉的基本立場與核心價值雖然毋須改變,但鑑於兩岸的交流已更形密切,政府之間也簽訂多項協議,經濟、社會的往來深入各階層,本黨對中政策的策略必須與時調整,以更務實態度來處理新生議題,讓台灣民眾相信本黨有處理兩岸關係的能力,才能回應民意,守護台灣。


貳、 確保台灣自由民主的兩岸政治定位與交流

〔基本情勢評估〕

21世紀以來,台灣已經歷了兩次政黨輪替,人民的政治意識更加鞏固,特別是在國族認同與國家認同上,多數民眾漸趨一致,明顯有穩定的主流民意:我們是台灣人,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國號是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未來台灣的前途,應由台灣的2,300萬人自行決定,此乃現階段台灣人民的最大共識。但相對於台灣的政治變化,對岸的中國仍維持威權體制的國家機器,甚至憑藉著高成長的經濟力,中共政權更形穩固,也更有實力威脅、影響台灣。兩岸相互開放交流以來,進展快速,尤其是中國成為台灣最大的貿易夥伴後,台灣與中國的各式交流更加密切,在中國對台灣有企圖的情況下,台灣與中國的政治關係必然也會愈趨複雜。


〔當前問題〕

儘管台灣人民對於兩岸政治定位有明顯的主流態度,認定台灣與中國分別為兩個互不隸屬的國家,當前執政者明知,卻意圖扭轉,一再宣示兩岸為一個國家兩個地區,對岸的中共也無視台灣民意,要把台灣鎖進一個中國的框架中。然而,台灣的憲政民主成就有目共睹,珍惜並捍衛台灣自由、民主、開放的生活方式已是最大的台灣共識,兩岸交流也應以民主為基石。因此,台灣人民對兩岸定位的主流民意,如何免於中共的威脅,如何在台灣的民主體制下獲得確保,是當前最嚴肅的課題。進一步,台灣與中國的交流,如何擺脫少數人的操控,創造正面、健康的互動關係,台灣的對中政策,如何避免與主流民意脫鉤,如何能符合台灣最多數人的最大利益,都是迫切需要克服的問題。

〔主張與對策〕

一、台灣與中國的關係定位,必須尊重台灣全體住民的意志與民主決定,任何個人、政黨或其他國家的片面主張都無權否定。

二、在全球化的潮流下,兩岸交流是必然的趨勢,本黨應該積極自信參與兩岸交流,包括智庫與地方執政縣市的城市交流。

三、兩岸的交流,不得傷害台灣的主權與安全,必須能確保台灣自由、民主、開放的生活方式,應該積極凝聚台灣內部的共識做為兩岸對話的基礎。

四、兩岸協商應謹守民主程序與資訊透明原則,應制訂「兩岸協議監督條例」,除納入風險評估及利益迴避機制外,更應有公民聽證程序,以確保任何兩岸協議均能符合台灣的最大利益。

五、兩岸交流必須有更進步的思維,尤其是促成雙方在自由民主、人權保障、生態維護、公民社會的提升等,應該有積極的作為。


參、 強化優勢、共享利益與平衡發展的經濟戰略

〔基本情勢評估〕

當前台灣同時面臨全球化、區域主義盛行,以及中國經濟崛起三大衝擊,對中經濟戰略必須放在台灣對外總體戰略下來思考,目的在確保台灣主體性並促進經濟產業的平衡發展。中國經濟逐漸轉型,從藉由大量投資與出口導向的成長模式,轉為倚重國內消費市場,此一趨勢正深刻影響兩岸經貿的型態與內容。未來,兩岸經貿關係的演變,雙向投資將成為關鍵,如何與台灣的產業政策相容,並且妥善規範資本所衍生的政商關係,將是台灣無可迴避的挑戰。

〔當前問題〕

近年來,台灣經濟表現不佳,主要病灶在於國內投資動能不足,以代工出口為主的經濟成長模式面臨瓶頸。早期兩岸的產業垂直分工體系,也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逐步瓦解,目前兩岸產業競爭已明顯大過互補程度。過去台灣一再期待根留台灣,現在卻演變成產業空洞化、GDP與國內生產活動脫節、失業率居高不下、薪資水準倒退、貧富差距擴大等後遺症,特別是中國透過國家力量補貼與扶植包括面板等特定產業,更讓台灣企業受到嚴重衝擊。

從1990年代以來,台灣不具比較利益的部分傳統產業,以及適合做跨國佈局的電子資訊高科技產業,陸續大舉外移到中國,並由投資帶動貿易,導致中國從2000年起成為台灣最大的出口市場。出口市場過度集中與電子資訊產業一枝獨秀同時發生,台灣對外經貿傾斜其實與內部產業的失衡密切相關。

隨著世界貿易組織(WTO)多邊談判陷入困境,區域主義與自由貿易協定(FTA)盛行,台灣卻由於中國刻意杯葛而被排除在外。台灣以往在政治與外交領域方面被孤立,但FTA風潮則進一步讓台灣的對外經貿拓展也處於不利的局面。尤其是,在台灣只能與中國發展兩岸經濟架構協議(ECFA),卻不能與重要經貿夥伴簽訂FTA的情況下,台灣經濟將加速邊緣化,並且日益以中國為核心。

 近來,中國政府的影響力已經有系統、有組織的深入台灣社會各階層,尤其是以國營企業為主的中資來台,往往並非純粹商業考量,除了國安問題之外,台灣也必須慎防日積月累的商業文明與社會基礎受到侵蝕。


〔主張與對策〕

一、台灣的最高經濟戰略應以發揮制度優勢,以及提高就業與創新能力為目標。保持差異與技術領先,才能確保台灣在兩岸經濟整合中的主體性與優勢地位。

二、因應中國經濟轉型與內需市場快速成長,台灣應積極發展自有品牌與消費產品,以提升商品及勞務的附加價值、促進產業結構多元分散,並提高台灣因應中國景氣循環的調整能力。

三、兩岸經貿交流的成果應由全民共享,政府尤應扮演「共同價值的守護者,不同利益的平衡者」,透過社會安全體制扶持經貿自由化的弱勢者,加大台灣面對自由化與外部衝擊的緩衝空間。

四、台灣應持續檢視兩岸各項經濟協議的內容與成效,尤其是ECFA及包括服務貿易、貨品貿易與爭端解決等後續協議的洽簽,更應符合互惠與透明等國際規範,降低台灣企業因兩岸規模與制度差異所面臨的不利因素。兩岸協議應納入規範不公平貿易行為與國營企業的專章,並要求中國強化對台灣智慧財產權的保護,以促進公平競爭。

 五、ECFA已讓兩岸經貿關係遠離多邊體系,而往更緊密的雙邊關係發展,台灣應以既有的經濟協議為基礎,積極尋求與重要經貿夥伴洽簽FTA,尤其是跨太平洋夥伴(TPP)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RCEP)兩大區域貿易協定,以維持對外經貿關係平衡發展。


肆、 自由人權與經濟發展並重的兩岸公民社會交流

〔基本情勢評估〕

隨著全球化經濟秩序的成形,兩岸經貿、社會、文化交流日漸密切,雙方人員往來也日趨頻繁。以兩岸旅遊為例,台灣每年到中國旅遊人數已超過530萬人,中國人到台灣觀光、從事交流的人數,去年也達250萬人,因兩岸通婚在台定居的陸配人數也已超過30萬人;兩岸貿易金額,則從1999年〈台灣前途決議文〉制定時的71億美元,大幅成長為2012年的1,216億美元。

另一方面,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雖然在經濟發展上取得重大進展,但相應的政治改革並未出現,以至於中國的公民社會雖已隱然成形,但在中共當局高壓維穩之下,生存空間受到相當大的侷限。影響所及,兩岸之間的交流也在中共當局有系統、有組織、有目的主導下,不但被扭曲,並限縮在政治及經濟領域,而且在缺乏兩岸公民社會之間有意義的連結與互動下,反過來侵蝕、破壞台灣自由、民主、開放的生活方式。

〔當前問題〕

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核心是權貴資本主義,其仰賴政治權力壟斷,將經濟利益分配到少數權貴集團,目前也與國民黨舊有的威權國家資本主義相結合,也因此兩岸經濟越整合,越將呈現出國民黨威權復辟與中國權貴資本主義同時發生的現象,包括:系統性貪污與尋租、貧富差距加劇、社會階層擴大而流動減緩、勞動人權惡化、自然環境破壞等。

自由與人權是台灣社會的主流價值,是本黨創黨以來最重要的核心價值,也是我們能領導台灣社會的力量所在。然而,在自由人權已經成為台灣共識的時候,台灣人民的自由生活卻因為中國透過經濟力量滲透進台灣社會,逐步改變台灣人民的生活方式,從而在潛移默化中限縮台灣人民的政治選擇,這就是所謂的「中國因素」。香港被逐步滲透吸收的經驗,為這個中國因素下了最好的註腳。為了防止中國因素對台灣自由民主生活方式的侵蝕,改善當前兩岸交流失衡的缺失,並在與中國互動的同時,確保台灣的自由、民主,已經成為現階段兩岸公民社會交流與互動最迫切的課題。

〔主張與對策〕

一、為避免兩岸經貿往來被少數人壟斷,台灣應努力建構一個強調自由民主與分配正義的台灣新公民社會。為達成此一目標,台灣應進一步深化民主理念,並以此跟中國政府,特別是中國庶民社會交流;在經濟上,台灣應該以積極提升庶民的福祉為主要考量。

二、台灣應從根本上建構更平等的普及式社會權。本黨更應在台灣民主深化過程中與台灣公民社會發展更具深層意義的夥伴關係,將自由、人權與分配正義從政治層面貫徹到社會各層面,有效改革台灣社會,才能在進一步的實質交流中,創造兩岸三地的新格局。

三、台灣應透過對香港及中國公民社會的關注,積極與各類型非政府組織或個人,以平等、開放的態度,彼此多方面理解與交流,分享台灣的民主歷程、轉型正義、環境保護、社區營造、宗教組織等經驗,並積極關心中國民主與人權發展,讓兩岸三地公民社會的力量匯聚,以發揮台灣對促進中國民主化的「燈塔效應」。

四、兩岸交流與協議洽簽,應以聯合國《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及《經濟、社會與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為原則,以打破國共平台與兩岸政商集團對兩岸關係的壟斷,確保基本人權、就業及勞動條件、公共衛生與環境保護、農工及中產階層的權益。

五、台灣應在國家安全、社會承載無虞以及制度完善配套的前提下,透過對法令的逐步檢討與修正,營造一個讓陸配、陸生、與陸客,尊嚴生活、健康學習及平安旅遊的友善環境,使其成為支持民主台灣的最佳夥伴。


伍、 外交、國防與兩岸關係均衡並重的國家安全戰略

〔基本情勢評估〕

中國整體國力大幅提昇,在經濟成長支撐下,外交與軍事實力逐漸強大,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在亞太地區,隨著美中兩國國力差距日漸拉近,區域權力結構正浮現美中雙重領導體系。歐巴馬政府提出「再平衡」戰略,強化與亞太各國在政治、軍事與經濟上的合作,共構和平穩定的安全環境,以降低朝鮮半島、東海、台海與南海各可能衝突熱點的緊張情勢。中國則針對釣魚台與南海,加強周邊海空域的軍事活動與演訓,2013年11月更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引發區域緊張,中國顯不再韜光養晦。目前,中國正積極推動和美國建構新型大國關係,並劃定包括台灣在內的核心利益勢力範圍,要求美方不得介入,並停止對台軍售。無論中國國力是否能持續成長,均將對區域與台海安全環境帶來嚴重衝擊。

台灣位處第一島鏈樞紐,地緣戰略重要性自不待言。2013年10月,美國國務院更期許台灣在跨國議題上能扮演區域領導者的角色,更凸顯台灣在美國再平衡戰略中可以扮演的角色。因此,強化與周邊民主國家的連結,維持台海兩岸的和平良性互動,善盡維護區域安全穩定的責任,是台灣國家安全戰略的核心。


〔當前問題〕

當前政府國家安全戰略最大問題在於過度依賴與中國關係,造成國安戰略失衡。馬政府的兩岸關係高於對外關係位階,呼應中國的「一中框架」,漠視國防外交使兩岸軍力失衡擴大,讓中國對台戰略由反獨轉為促統。而當前政府多次表態兩岸關係非國際關係,將使台灣自絕於國際大戰略棋盤之外,排除友邦支援的正當性;推行外交休兵,以期待中國善意的外交以及與中國協商的國際參與,也弱化了台灣主權與台灣人民的國際參與權利,並逐步讓台灣的國際參與兩岸化。


〔主張與對策〕

一、台灣的國家安全戰略應建立在自由、民主、人權等價值認同上,並從全球與區域的視野來看待中國議題,兩岸關係發展不應妨礙台灣的國際地位,兩岸關係應以國防外交為後盾。台灣應與中國發展和平穩定、共存共榮關係,雙方都負有維持區域和平的責任。

二、台灣是新興民主國家的榜樣,應積極參與國際組織與活動,強化與邦交國的關係,並深化與民主先進國家的夥伴關係。台灣對外關係應以價值外交為主軸,結合自由、民主、人權等普世價值與台灣在良善治理方面的經驗,透過軟性國力、跨國組織、城市外交、災難救助等多元彈性方式,積極與國際接軌,讓台灣的永續存在成為國際社會與中國民眾有所期待的正面資產。

三、台灣追求和平與安全的環境,積極建構區域性危機預防機制,維持區域穩定。台灣必須強化自我防衛的決心與能力,以避免中國的誤判與軍事冒進。台灣無意與中國進行軍備競賽,但中國迄今仍不斷加強犯台的軍事準備,因此台灣的國防預算必須提高,以建置不對稱戰力為優先,重建人民、國軍與友邦對台灣國防的信心。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ww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